他3年从职场新人成为发射场“老兵”

发布时间 : 2017-08-16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在发射场度过。3年不到,他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发射场“老兵”。他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设计人员张宏德。

 
△张宏德在检查设备
每次任务都当作第一次

 
  58、89、45,这3个普通的数字对于张宏德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他在一年内参加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连发、“天舟一号”发射任务的试验天数。虽然每次任务有相似之处,但张宏德谨慎细微,把每次任务都当作第一次对待,全力以赴。
  张宏德第一次去发射场参加的是“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任务,当时,他负责箭上逃逸系统的检测工作。逃逸系统是关系到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系统,张宏德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他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空就翻看单机技术文件,跑步途中甚至睡梦中,脑海中都在反复演练操作预案。
  有一次,故检系统需铺设箭上电缆,发射队调度员看大家非常辛苦,带来了一箱瓶装水给大家喝。他走到张宏德身边说:“下面有水”。张宏德听见后,立即飞奔到楼下的设备间。原来,他以为设备间漏水了,需要马上进行防护,看到设备间一切正常后,他才明白是让他喝水,自己闹了个小“笑话”。

 
有线变无线  提高监测效率

 
  长七火箭首飞前,整流罩温湿度监测还是有线监测,试验队员需要铺设大量电缆。铺设过程中,电缆线要经过发射塔架摆杆,由于摆杆距离地面几十米,发射队员只能把电缆系在一根废弃的气管上,手持气管让电缆通过摆杆。
  由于摆杆中间可以穿行的空间狭小,铺设时要时刻小心,既不能磕碰到周围的管路,又得把重重的电缆一点一点往前铺在合适的位置。现场气温30多度,一根电缆铺完,大家浑身湿透。
  首飞后,张宏德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长七遥二火箭研制期间,他设计了一套整流罩环境无线监测的方案,将以往有线电缆变为无线遥控,省去繁重的电缆铺设和撤收工作,不仅降低发射队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提高了监测效率。

 
“硬件设计专家”

 
  张宏德在单位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硬件设计专家”。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型号任务与专业建设很难做到两全其美,但张宏德尽管经常出差,却做到了两不误,难能可贵。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独立完成了多个产品的软硬件开发。
  每次去发射场执行任务,稍有空闲,张宏德就进行硬件开发、调试,并且乐在其中。他说:“型号工作和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型号任务的完成。反过来,在开展型号工作的时候,有助于发现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可改进的点,为专业发展提供思路。”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