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N折” 终成正果——火箭院《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国际标准发布

发布时间 : 2016-06-17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2015年7月24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下属的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组织制定的ISO 16679《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通过ISO终审,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7年的辛苦努力终于修成正果,正式发布。该国际标准规定了星箭分离远场的相关要素,包括分析输入、分析流程、分析方法、分析输出等,适用于任务设计与验证中的星箭分离远场相对运动预示,为运载火箭及卫星运营方和生产制造方之间的良好协作提供了基础。

  

                        △星箭分离示意图                                                                      △余梦伦班组

  形容一件事的坎坷历程,大都会说“一波三折”,但是说起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这项国际标准的申报及发布过程,真可谓是“一波N折”。

“一折”——初始提案被否决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员工宋强全程参与了该标准制定工作。他回忆,早在2008年,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余梦伦班组”在当年的ISO TC20SC14(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系统及其应用”分技术委员会)年会上提出了“航天产品常用坐标系”的提案。
  会后,各国专家给出了意见:“建议中方与其建立新的工作项目,不如审度已有的与之相关的工作项目,考虑以对其提出修改建议的方式参加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来”。
  初次试剑,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铩羽而归,提案被否决。

“二折”——遭遇“拦路虎”再次失败

  回国后,大家分析了各国专家给出的建议,决定从国际航天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己掌握的能力和工作经验,重新提案,力求在国际标准舞台上竖起中国航天的旗帜。
  2009年,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卷土重来,专门成立国际标准申报工作组,开始了《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制定工作。5月份,时任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质量保证处处长的王英浩带队参加了ISO TC20 SC14年会。宋强回忆,当时大家抵达荷兰后,顾不上倒时差,白天与各国专家进行深入沟通。为了不影响国内同事的休息,大家在当地时间的深夜、北京时间的白天和后方联系,修改提案,熬了好几个通宵。
  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在11月的WG3会议上,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式提出了《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提案。没料到,中途出现“拦路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因为受到相关阻挠,再次折戟。

“三折”——投票表决未通过

  “拦路虎”事件非但没有让工作组成员感到沮丧,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因为大家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提案内容更贴近实际。
  “我们这也算屡败屡战了。”宋强笑着说,“2010年5月,ISO TC20 SC14年会再次召开,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带着经过修改的提案再次出征,继续申报工作。”
  经过激烈的申诉、辩论,2010年的年会终于做出决议:“建议将中国的提案做进一步修改,作为新的工作项目提交秘书处”。听到这个消息,工作组上下一片欢腾。
  然而,工作组于9月份正式向ISO组织提交提案后的投票表决中,赞同票比例未达到基本立项条件,噩耗再次传来。第三次申报,表决关又将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拦了回来。

“N折”——失利过后,终成正果

  获悉投票未能通过后,工作组并没有气馁。火箭院领导、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群策群力,紧急会同磋商提案的后续工作办法。
  2011年5月,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再次参加ISO TC20 SC14年会,向大会阐明了提案的立题来源、意义及构想的内容框架。终于,大会决定:重启表决程序!
  2012年3月,该提案终于通过了ISO TC20 SC14的投票表决程序,《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国际标准成功立项,进入工作草案阶段。
  “但是,又是但是!”宋强郁闷地讲述了再一次的“大逆转”,“由于ISO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各国对同一个技术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等原因,我们的国际标准项目遇到了很多困难。结果,在2013年的草案阶段投票中,我们又没通过……”
  再次饮恨归来,面对这些现实的困难,从火箭院层面,到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的各级领导都给予了工作组很大的帮助。3年间,努力,失利;努力,失利,该国际标准的申报工作仿佛进入了一个循环,工作组经历了多次的跌倒、爬起。
  经历数度波折,2015年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国际标准迎来了最终草案阶段投票的“大考”。功夫不负有心人,7月24日,ISO 16679《星箭分离远场分析要素》以86%的赞成票通过了ISO终审,按计划将于年内发布,7年的辛苦终于有了收获。
  该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实力得到了国际认可,扩大了火箭院在国际航天领域影响力,更有效地提升了中国航天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彰显了我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国际地位。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