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承航天精神、践行强国担当,火箭院多个人物(团队)获评集团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他们的事迹里浓缩着成功背后的故事、他们的奋斗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航天精神,他们让航天精神永续弘扬,让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本期“传承航天精神 践行强国担当”栏目,为您介绍中国航天博物馆弘扬航天精神文化阵地建设团队(简称“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点燃创新攀登引擎,发挥资源优势,锚定行业发展新坐标,让航天精神在展陈台上发光,让航天发展脉络在发射塔外留痕,让宇宙级的浪漫与大众共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与航天人的担当相碰撞,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惊喜与感动。
把服务做到心坎里
“在这半天时间里,我们如何让香港的孩子们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馆务会上,针对即将到来的香港学生交流团,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就参观细节掀起了头脑风暴。他们以周到细致的接待方案,全方位展现航天科技魅力,得到了香港来访师生的高度肯定。此次参观活动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获得广泛关注。
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转运发射全景互动体验设备,通过模拟演示火箭出厂、转运、发射的各环节,以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如临其境,引来啧啧赞叹。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古代航天探测……展区的角角落落无不展示着航天的历史和文化,展示着代代航天人迈向深空的志气和勇气。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博物馆始终坚持把“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与博物馆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接待前分析布置、接待后总结复盘,从展陈排布到解说词调整,以一对一的方案精准对接,已成了博物馆日常接待的基本流程和标准。把服务做到观众心坎里,是他们每一次接待的不懈追求。
“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有收获,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不留遗憾。”中国航天博物馆副馆长陈青如是说。自2023年4月24日开放公众参观以来,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先后承接国家部委、政府机关、各军兵种、企事业单位等公务参观接待1000余场次,累计接待公众参观20余万人次,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航天的社会影响力。
当好“第二课堂”
“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中国航天博物馆充分发挥社教科普职能,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自科研区搬到生活区后,更便于公众走进航天、了解航天,如今已成为丰台区,甚至北京市的重要科普名片和热门“打卡地”。
2024年4月,以“极目楚天,共襄星汉”为主题的“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暨丰台区航天科普嘉年华在中国航天博物馆举办。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创新打造的10余种科普互动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并荣获北京市“双百促双减”特色活动称号。
近年来,中国航天博物馆积极策划科普专家团队建设,与航天科研院所进行专家资源共建共享、签订科普共建协议;积极招募科普志愿者,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年龄层次及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形成既专业又有活力的志愿团队;积极招募“红领巾志愿讲解员”,从多个维度打造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不遗余力让观众聆听到最专业的航天科普知识和最动人的航天故事。
博物馆是知识的宝库,也是青少年走出校园、探索世界的新途径。为了当好“第二课堂”,中国航天博物馆持续打造系列科普公益讲座,广泛开展研学活动,不断丰富研学体系,在馆校合作中激发广大青少年科技报国志向。“追寻航天梦”系列公益科普,以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深空探测为主题的“绘上太空”,联合东高地地区小学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每一次活动,都在点点滴滴中点亮着孩子们心中的航天梦,也点亮着中国航天的未来。
按下价值链升级“快进键”
神舟飞船返回舱、返回式卫星回收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逃逸塔、月壤、首个中国航天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一件件馆藏品串联起航天历史大事记。
“博物,博知,博物以致知。”陈青说。馆藏品和老物件是时光的“发言人”,也是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竭尽己能挖掘资源,保护老物件。一次主题活动中,他们邀请了院退休人员讲述“一份工资证明”背后的故事,大家无不为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陈青说:“让老物件说话,就是让航天历史发声,让航天文化穿透时光,源远流长。”
近年来,伴随博物馆热,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文创也倍受追捧。中国航天博物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文创产品设计、开发、销售一体化运营模式,逐步构建航天文创产品体系。他们加快博物馆信息化升级的步伐,开展航天藏品和票务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藏品数字化管理能力,打造智慧化场馆运营体系。同时,在开展馆际合作的同时,中国航天博物馆还积极开展新馆建设需求和选址论证,形成“活态”博物馆方案建议,为实现博物馆改革发展建设新蓝图贡献智慧与力量。
围绕“展示航天成就、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推广航天体验”五大职能,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充分发挥资源、渠道和经验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全方位完善博物馆功能,以敢拼敢闯的姿态,按下品牌价值链升级“快进键”,在丰富观众体验的同时,为传承和弘扬航天文化点燃新引擎,塑造新动能。
激活品牌“引力场”
一方博物馆,珍藏着航天历史,传承着航天精神。在中国航天博物馆工作者心中,“航天”二字是他们最珍贵的“藏品”,也是最大的荣耀。以“航天”为圆心,他们苦练内功的同时,不断激活品牌“引力场”,对外拓展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博物馆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市和丰台区“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等多项荣誉。报送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整流罩残骸入选全国100件新时代见证物;“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工作获丰台区“社会大课堂资源”突出贡献。他们还积极融入首都文博行业,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贡献力量;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博物馆与科学中心委员会委员资格,拓展了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博物馆获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基地、北京市和丰台区“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等多项荣誉。报送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整流罩残骸入选全国100件新时代见证物;“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工作获丰台区“社会大课堂资源”突出贡献。他们还积极融入首都文博行业,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贡献力量;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博物馆与科学中心委员会委员资格,拓展了国际影响力。
展陈台前有无比的荣耀,展陈台后是默默的坚守,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是对中国航天博物馆的肯定与信任,更是鞭策与激励。中国航天博物馆团队将牢记初心担使命,创新攀登探苍穹,让鲜为人知的故事被看见,让过去的记忆拥有现在,以独有的方式与大众一道迎接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未来。
|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